首页 > 墨香

台湾农机化发展一览

moxiang 墨香 2017-06-28 11:56:56

 编者按

  台湾自1981年起就全面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且此后农机化发展的步伐并未停下,目前台湾的稻作机械化程度在亚洲居于领先。但在当前台湾农业增长已趋缓的局面下,农机化的下一步发展又将何去何从?台湾大学农机系教授冯丁树等专家认为,今后台湾农业机械化将朝向大型化、自动化、舒适化及省能源之途径发展,此尚有赖农机研究改良、加强办理农地重划、强化农民代耕组织、农机教育与训练等措施密切配合方能奏效。对于台湾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进一步了解,以及对于台湾农机协会和企业的组织架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等的深入认识,有助于深化推进农业机械化合作与发展。

  台湾农业及农会基本情况

  我国台湾地区土地总面积约为3.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300余万,因其2/3面积为山地丘陵,总体来说属于地狭人稠。台湾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现有耕地面积87.2万公顷,农户80余万户,农业人口374万,占总人口的16%。目前,台湾农业总产值约占经济生产总值的3%,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台湾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与林业4部分。近50年来,台湾农业生产结构已由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传统农业,逐步转变为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多元化农业。

  台湾的农业合作组织分为3类,一是农会组织,二是农业合作社,三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发展的产销班。其中,农会组织网络很健全,在农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每个角落都有农会人的身影和足迹,深受台湾农民的欢迎。

  台湾农会成立于抗战胜利的1945年,其历史沿革包括混乱时期(1945年—1949年),调整时期(1949年—1956年)和发展时期(1956年以后)。在早期,农会主要继承了日据时期的农业推广功能,经办有关部门在农村的各项委托业务。1949年,台湾农会和合作社合并改组;1952年台湾公布农会暂行办法,规定了农会会员区分为正式会员和赞助会员两种;1953年台湾农会实施权职分离改组计划,确立了会员大会和理事会领导下的总干事负责制,改组改变了农会由地方精英把持的局面,使农会成为农民“自有、自享、自治”的组织,为保障农民的权益和推动台湾农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在发展时期,农会经改组后,自营业务逐步增加,更重要的是信用业务的迅速发展为农会的业务扩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这一时期有关部门也加大了扶持力度,使台湾农会在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台湾农村发展等方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台湾农会的业务发展也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委托业务发展阶段(1945年—1953年)。主要是经办有关部门的委托业务:稻谷的征收、储藏与加工、稻谷换肥料计划以及有关部门在农村各项政策的实施。二是委托业务与自营业务的消长阶段(1953年—1956年)。由于农会改组和有关部门对农村政策的改变,使得农会在自营业务上取得发展。三是自营业务发展阶段(1965年以后)。信用业务迅速发展,为其他自营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尤其是农会的推广业务,按照台湾相关规定,农会用于推广业务的经费不得低于其盈余的62%。

  农会的运行机制及功能延伸

  台湾各级农会既是独立的法人,可以独立开展各项业务,又可与上级及其他农会之间互相配合,下级农会接受上级农会的指导,各级农会共同组成一个系统的网络。据了解,台湾农会的运行机制一般以乡镇为单位设立农会,每个农户都可以参加,一户只能有一个会员代表,外地人或企业也可参加农会,但只能算赞助会员而无选举权。农会作为社团组织,农民只需象征性地交一点会费,就成为农会会员。农会对外招聘管理人员,其基本要求是大学毕业以上文化程度,能为农民提供金融、科技方面的服务。

  台湾农会具有四项主要功能:一是农业推广;二是供销经营;三是金融业务;四是保险业务。农会的推广业务主要包括推广优质品种、肥料、适用的农机具和先进农业技术,组织农民教育培训,办理文化福利事业等。供销经营业务主要是办理农产品运销及批发市场业务,办理农业生产资料及生活用品经营及委托的业务经营等。利用农会的团体优势,可以设立加工企业,投资兴办会员个人能力所不及的设施设备,如仓库、碾米厂、榨油厂、加工厂、农机具等,将这些设施设备有偿提供给农民使用,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农民收益。金融业务是农会的主要盈利业务,开展的业务包括存款、贷款和部分理财产品,其中尤以存放款业务为主,存放款对象包括会员、赞助会员及非会员,赞助会员及非会员均为非农会会员。农会的金融业务在台湾农村金融、贷款起到了重要作用。至于保险业务,是农会四大业务中最不受重视的,因为它主要还是做人的保险,而非财产或者农作物的保险,对于遭受了农业自然灾害,仍需要靠财政提供补助,大多数农会的保险部门只有一两个人,负责发放老农津贴以及其他各项补贴等。

  农会在稻米生产中起重要作用

  据了解,近三十年来,台湾的稻谷生产能力相对过剩,这就为稻田休耕和提升稻米品质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台湾农会组织非常重视“不落地”大米在产地加工、包装和营销,保证了产地粮食产前、产中及产后的一条龙服务。为确保稻米的品质,台湾农会的稻米产销班会在生产的各环节指导稻农的生产,从选种、翻土、插秧、除草、喷药到收成,都会运用先进的仪器、定期追踪稻米生长品质,制作《生产履历表》,实时记录施肥时间与用量,落实田间管理,实现产品可追溯。而产后加工对稻米的品质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为了严格区分稻米的品质,加工企业会将收购来的稻谷实现分级,随后马上进行干燥、脱壳碾米、洗米、色选、包装、低温储存,全程实现稻谷不落地,有效提升粮食的口感、品质与安全。

  而稻米的营销则处处体现出台湾是一个成熟的商业社会。为了促使民众更多食用台湾本地米,除了常规的营销方式之外,农会一直提倡新的消费观,将文化创意注入稻米的营销。销售企业将产业文化和产地乡土人情融入包装设计,把优质米包装成婚嫁、满月、敬老、商务馈赠和伴手礼等礼盒,打造为一般人际交往中的情感载体,以文化创意来包装行销,全面提升了优质米消费的社会价值认同,提高了生产经营者的收益,实现了稻米产业的持续发展。

  农业机械展吸引力强

  2013年在云林县举办的第八届台湾农业机械暨资材展是目前台湾规模最大、专业性最强的农机展,也是了解台湾农业机械展览会情况的最佳窗口。这是一个综合性的展览,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参观,仅10月20日展会开幕当天就有10万人次参观展会,由此可见台湾农机展颇具影响力。展会现场既有农业机械的展览展示,又有机械现场作业演示,还有农产品促销,使得展会具有商业展示、教育推广及产销共荣的多样性。

台湾的农机展会

台湾的农机展会吸引大量的观众参观

  此次展会集中展示了水稻田间作业机械、大型农机、附挂机械、果树园艺等管理机械、输送设备、植保机械、温室设施、育苗设备、禽畜产业机械、特种作物机械、水产机械、林业机械、蔬果加工储藏机械、粮食加工机械、环保机械、能源机械、智慧农机、新兴技术、农机配件及农业资材等,涉及到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为增强对群众的吸引力,展会还同期举办了农村文化展览与休闲活动,进行了“农机百元起标”竞标活动及农产品促销活动,并开辟专区进行农机动态展示。台湾的农机展更强调的是与消费者的直接接触,在展会上,不仅可以看到很多农户的身影,也能看到城市居民带着孩子乐在其中,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

  重视资源循环利用型农业与植物工厂

  台湾为了增加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收益,提升农产品的品质,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积极进行土壤改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但是受制于有机肥生产成本较高,市场竞争力不足,农民购买的意愿不强。为了促进有机肥的使用,台湾对农民实行肥料补贴,降低了有机肥的生产、流通成本,提高了农民的使用意愿,这些做法值得借鉴。

  台湾屏东科技大学生物机电系教授、农业机械学会理事长谢钦城是农牧废弃物处理与利用领域的专家,据他介绍,台湾对资源循环利用型农业非常重视,对于农产品废弃物处理方法的研究紧跟国际潮流,在一些领域的探索甚至排在世界前列。

  至于植物工厂,是指通过控制植物生长环境(光、环境、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养分、水分等)进行栽培,并对植物生长环境以及生育状况加以观察,配合高度环境控制及生育预测,使蔬菜等植物可进行全年计划性生产的设施场所。它克服了气候、病虫害等问题,将生产的风险降至最低,通过使用环境控制设备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建立标准作物栽培程序,稳定作物产量及品质。2011年,台湾大学生物资源暨农学院正式启动“植物工厂”计划,邀请作物栽培、能源开发、环境控制、生产监测和专业知识系统的学者共同参与,针对植物的生长特性,开发适合不同植物生长的LED灯,通过提供不同光谱的光源进行作物生理实验,从而获得最佳光照数据,实现光源的改良。相比于大陆的设施农业,台湾大学的植物工厂更侧重于作物的基础研究,尤其是植物的光合作用,这对台湾的农业乃至LED等的产业将起到推动作用。

  植物工厂技术水平高,具有节能环保、生产效率高、安全稳定、工作环境好等特点,吸引了年轻人回归农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带动就业的作用。但是由于植物工厂产品成本较高,所以售价为传统农作物的2倍或以上,尽管植物工厂的产品无农药、新鲜、清洁且附加值高,如果卖不出去就丧失了植物工厂的存在价值,所以必须将产品品牌化使消费者容易接受。专家认为,也可以加入各式各样的创意使这些产品成为热门商品。

  注重农机综合人才的培养

  台湾原大学设有农机科系有宜大、台大、兴大、嘉大及屏东科技大学,相继培养了一批农机综合型人才,随着大环境变迁的需要,已相继将农业工程或农业机械科系分别更名为生物机电工程学系。所谓生物机电,可解释为应用机电整合工程在生物的生产和处理上。因此,生物机电工程科技整合了机械、电子与智能型计算机控制,配合生物特性、生长环境与处理需求应用在农林渔牧等生物产业上,包括生物生产工程、处理工程和系统监控分析的三个领域,内容涉及作物生理、计算机科学、作物栽培、设施园艺、食品加工、智能控制、材料学、仿真模拟、专家决策支持系统等各类学科。

  由此可见,生物机电具有科技整合和沟通不同领域桥梁之特色,而该系学生可以自主安排课程,基本上会涵盖到各类学科的基础知识,这样在人才培养之初就强调了农机与农艺的融合。我们可以效仿台湾这种模式,培养农机与农艺融合、农机与信息结合、农机与工程技术应用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在将来的实践工作中,可以消化吸收国外引进的农业机械,根据各地不同作物的不同习性进行农机的改良研究,获得农业机械使用的最大效率。

  启示和建议

  培养农民合作意识合理发展农村金融

  台湾农会是台湾分布最广、影响最大、功能齐全完善、运行十分规范的农民合作组织。农会的主要任务是保障农民权益,传播农事法令,调解农事纠纷,开展农业生产指导、培训及优良种子、肥料的推广,辅导农畜产品的运销、仓储、加工、制造、输出、批发、零售等市场经营,提供金融、保险服务及农业灾害防治、救济等。农会盈利和维持主要依靠其开展的互助金融事业,金融事业得到的利益,以各种惠及社员的方式返还给社员,农会与社员之间形成了默契利益共同体,农会发展的目标不是某些人的利益,而是所有成员。而且台湾相关规定要求信用部的盈利要不低于62%用于推广事业,这不仅为农村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也为农会的业务推广、更好地服务农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真正体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使农会各项事业互相配合,支持着农村的发展。

  建议:学习台湾农会“利益共同体”的经营模式,实现合作社与社员之间的“共生共荣”,使合作社发展壮大。借鉴台湾农会合作金融的做法,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兴办金融组织,尝试通过农业发展银行发放现代农业低息贷款,或者对农民使用商业银行的贷款给予贴息等方式,为发展现代农业融通资金。

  加强农产品产后加工提高农民收益

  近年来,台湾稻米产业以保护生态环境、维护消费者健康权益、提高生产经营者收益为主导,走出一条“生态、健康、高效”良性发展的道路。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农产品出口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此外,由于台湾食品加工厂大部分设在农村,为农村剩余劳力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例如台湾雾峰农会利用不同品种稻米的品质,及稻米生产中的剩余副产品自身价值,把重点放在了稻米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上,制成酒、面膜、冰激凌等多种产品,使稻米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和极大的增值。同时向休闲农业延伸,发展以稻米文化为主题的学习实践、旅游观光等,在田边向游客讲解水稻的生长特点,在餐桌上介绍稻米的种类、营养价值,让游客参加水稻播种、插秧等生产体验,开展各种DIY活动,让游客带走优质米制品特产与家人朋友分享等,成为台湾现代稻米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能为人们提供浓厚乡土气息的旅游享受,也能促进稻米产业的发展,给稻农带来理想收益。

  建议:一是要更新农业产业化的理念。应该更加注重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同步协调发展,把更多精力放到产后加工上来,发展成以产后加工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格局。二是要整合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按照集团化的模式进行运作,增强其辐射带动整个区域发展的能力。三是要规划、扶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产业,提升现代农耕文化。

  加强农业产业文化建设提高生活品质

  台湾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商业社会,文化创意无处不在。稻米在打造品牌效应的同时,以精美的包装打破了传统农产品包装给人的品质低廉的印象,体现出特色农产文化和品牌个性,适应了现代人对于高品质生活的需求,使得农产品具有更高的附加值。利用品牌优势扩大企业规模、以文化创意来包装行销,促进产业延伸和提高企业整体效益是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的重要内容。例如台湾中兴米业成立了集生产、加工、展示、观光于一体的稻米博物馆,吸引了不少观光客。游客通过游览,既可以了解企业的发展过程和经历风雨,也可以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经营理念有大致的了解,展示了企业产业链延伸新方式,再通过品牌战略,最终实现了宣传企业、展示产品、突出理念、增加收益的目的。

  建议:我们可以借鉴台湾经验,创立优质农产品品牌效应,使人民在解决温饱的同时,了解企业的文化底蕴,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符合市场发展需求,有利于农业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能提高生产效益。

  打破专业设置壁垒促进农机农艺融合

  台湾现代农业发展十分注重农业科技研究与应用工作,特别是利用现代科技提升农产品价值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例如自动化和信息科技的应用。而科研院所则将研究能量向产业延伸,结合学校科研研究资源与企业力量,携手共同解决产业界技术开发的瓶颈,将科技转化成生产力,消除了公有科研单位科研成果不能被企业分享的障碍。科研院所中各个学科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相互合作,不仅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对于缩短企业产品开发时间,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科技水准,促进产业升级也有重要推动作用。

  建议:借鉴台湾各类大学对农机系改组的做法,探索从源头上打破专业壁垒,实现各类学科的融会贯通,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将科技转化成生产力,促进农机事业的发展。

 

新闻来源地址:http://www.camn.agri.gov.cn/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moxiang/14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潘少俊衡

| 桂ICP备2023010378号-4

Powered By EmpireCMS

爱享小站

中德益农

谷姐神农

环亚肥料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感谢潘少俊衡友情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