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网课 > 小学数学

在尊重教材中突破教材

admin 小学数学 2021-04-23 01:40:30 小学数学教材研究

 

  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教材是范例、教材是师生对话的话题、教材是学生发展的中介等新的教材观已被广大教师逐渐接受和认同,在实践中体现“用教材”的课改理念已成为一线教师自觉追求的目标。教学中,既有许多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成功案例,也有不少走入误区的失败表现。那么,究竟应如何创造性地使用课标教材呢?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我认识到对新课标教材的使用要在遵循教材编排线索、用好教材已有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地突破教材。具体说来,有补充、替换、整合、重组四种方法。 
   
  一、补充 
   
  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知道一个简单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进行一个探索发现的再创造过程。新课标教材中的情景图、例题大多蕴含着某个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但由于编写篇幅的限制,教材提供给我们的往往是基本线索,还需要我们在充分挖掘已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根据需要适当地进行补充,使学生在发现与创造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如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0页“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一课中,教材例题情境呈现出2×400、3×400两个算式,由于这两个算式中的数字比较小,口算时引导学生呈现多种算法很方便,但在进行算法优化时,两个算式所承载的多种算法的思维难度非常接近,学生思维空间几乎相同,多种算法与基本算法(先把整百数百位上的数字与一位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的末尾添上两个0,即用乘法口诀算)相一致。因此,比较时不能鲜明地凸显基本算法的优越性,从而不能有效地实现算法的优化,自主建构基本算法的目标会大打折扣。为此,如果在教学例题算式之后补充一个8×400的算式,提高思维门栏,让学生在对不同思维与操作难度的算法对比中,体会到基本算法优于加法等其他算法。这样通过补充一个含有较大一位因数的算式,让学生在变化的思维情境中明白基本算法的通用性和其他算法的局限性,从而掌握最有用、最重要的基本算法,实现算法的自主优化与自主建构。 
   
  二、替换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内容的安排上既体现现实性,又具有灵活性,很多题材都是学生听过、见过或经历过的事物。这些题材不但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用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活动中去,同时还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价值。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6和7”的基数含义,这一题材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能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6和7在现实中的真实存在。教学中,对这类题材我们要深入挖掘,最大限度地用足、用够这一有效教学资源。但是,由于地区和城乡差异,任何一套教材都不可能保证所有的题材都能适合所有学生的生活经验,这就要求我们结合本班实际,对教科书中的题材进行灵活处理,选择与本班学生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题材来组织教学。例如西师版第三册教材74页例1是以篮球为题材,让学生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这一题材对于边远贫困村小的学生来说,因所需篮球数量太多,在教学中无法进行演示和操作。因此,教学中可以把篮球替换成乒乓球为题材,这样既便于学生操作又经济实惠,同样能得到教材编排所期望达到的教学效果。 
   
  三、整合 
   
  即整合数学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成学习模式指出,人脑不是被动地学习和记录信息的白板,在学习任何一种新知识之前,每个学生头脑中都具备自己所特有的认知基础、知识经验与社会阅历等。为此,教学预设首先要开发教材中能整合的数学知识和学生生活经验的学习素材,把学生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引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活学生的认知需求与思考热情,使其主动投入到课堂智慧生成的学习活动之中。例如一位特级教师在执教“钟表上的数学”一课时,课始以多媒体呈现两名学生在圆形操场上跑步时的同向相遇、反向相遇等各种情况下的数学问题情境,然后引入钟表上关于时针、分针运动的数学问题。这一教学预设,教师明确地把钟表上的数学知识与校园生活中跑步运动经验的整合点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开发、激活了学生的已有“基础性资源”,为学生在后续学习中探索得出“时针和分钟运动可以看做同向相遇运动,有时也可以看作反向相遇运动”等“互动性资源”的生成提供了厚实的知识与情感铺垫。 
   
  四、重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要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各地区、各学校以及学生个人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学生学习的认知起点与教材编排的逻辑起点往往并不一致,这就要求我们对教材的处理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应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与综合对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要求,使全体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如人教版国标本四年级数学上册第64页“垂直与平行”一课中,教材安排例1认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垂直与平行,例2学习画垂线,例3学习画平行线。通过三个例题把垂直、平行放在一起学习,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垂直与平行的含义。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的影响,特别是与垂直、平行相关的表象及生活经验较薄弱的学生,按教材编排顺序学习时,垂直和平行之间很容易相互干扰,造成对垂直、平行概念的认识不清,画平行线与垂线的技能不稳定。这时,我们如果把三个例题稍作调整重新组合,把原来的编排重组为认识平行与画平行线、认识垂直与画垂线两部分分别进行教学,学生的认识会更清晰,形成画平行线、垂线的操作技能会更稳定,最后沟通垂直和平行在同一平面内的关系。这样,在达到教材编排目的的同时,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理解掌握水平会大大提升。 
  总之,创造性地使用新课标教材要将尊重教材与突破教材相结合,在用好教材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中的资源进行恰如其分的取舍、补充、整合和重组,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3/58414.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潘少俊衡

| 桂ICP备2023010378号-4

Powered By EmpireCMS

爱享小站

中德益农

谷姐神农

环亚肥料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感谢潘少俊衡友情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