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网课 > 小学数学

辩证地看数学课堂的“预设”和“生成”

admin 小学数学 2021-04-23 13:19:52 小学数学探讨争鸣

 

  一、预设和生成的相互包容 
   
  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主体互相影响,充满变化的状态中进行的一种活动。教师的预设不能固定不变,要根据课堂变化做好调整,一个预设可以随着课堂变化随时调整,又成为具备一定水准的新预设。吴正宪老师在教“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让小朋友用课前准备好的纸折出,涂上颜色表示并把纸贴在黑板上。这时,吴老师发现一个学生把纸平均折成4份。全班交流的时候,吴老师有意地把这个孩子的作品放在最后交流。学生说:这个涂色部分不是,是这个图形的。师说:那这样的2份是多少?3份呢?4份呢?那么,你们觉得他的折法怎样?学生说:乱折。又有的说:没听清老师的要求。老师说:那,我们是怎样认识的呢?是不是这个同学折出来才让我们认识的,我们是不是要感谢他。学生点头称是。在这个教学片段中,那个同学折的图形不符合教师的要求,但是吴老师并不是简单地对其进行对与错的评判,而是巧妙地借用了这一生成性资源,利用孩子的“错误”推进教学进程,同时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生成基于预设,预设中有生成,生成中有预设。预设与生成是互补关系,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互补包容。 
   
  二、完善预设促进生成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并不是说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教学,而是要精心预设,考虑学生的学习和需要,以学定教。 
  1.创设情境,促进生成 
  教师要创设真实有趣、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一个宽松、活跃、积极的氛围中,主动建构知识体系,课堂教学在动态中生成。 
  在《面积、面积单位》统一面积单位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3次比较面积大小的情境:(1)比较黑板面与课桌面,观察法。(2)比较数学书与练习本,重叠法。(3)比较面积接近的一个长方形与正方形,拼摆测量法。在进行第三次比较时,大部分学生在比较、争论中达成共识,用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去拼摆,长方形上可以摆8个小正方形,正方形上可以摆9个小正方形,可以看出正方形面积大,从而引入统一面积单位的概念。这时还有的学生提出要用格尺量的方法,还有的要用剪的方法。学生想的方法,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教师的职责是保护学生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不能将其扼杀,那就剪一剪、量一量。在实践中,学生发现量完之后,他们只会算出周长,而周长却相等,这个方法不行。用剪的方法,先把两个图形重叠,剪掉长方形比正方形长的一块,在和没有重叠的正方形的一部分比较,发现正方形面积大。教师:那你认为哪种方法好呢?得出还是统一面积单位比较简单。这时虽耽误一些时间,但是我认为是值得的,因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发挥,而且找到了最好的方法。 
  2.关注学生,促进生成 
  有效生成看似未曾预约,其实却往往寓于独具匠心的预设之中。预设下的生成让课堂水到渠成,非预设下的生成有的可能让我们把握不住教学的走向,完不成教学任务,有的却让我们的课堂为之一亮,焕发出生命活力。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有效生成。作为教师,要真诚倾听学生课堂上的声音,要善于察言观色,仔细揣摩学生课堂上的言行举止。如教学《圆柱体的认识》时,在学生知道了圆柱体的特征之后,我让学生说说圆柱体与长方体的区别。长方体有顶点,圆柱没有顶点,圆柱能滚动长方体不能滚动等,学生说得热火朝天。这时我发现有个学生把书卷成圆柱体状当成水杯模仿喝水的动作。我想,他肯定有新发现,就让他说说自己的想法。他说我发现圆柱体的杯子能喝水,长方体的杯子不能喝水,喝水时水就顺着嘴两边流出来了,所以杯子都做成圆柱体的。听他这么一说,大家都笑了,这一美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3/59768.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潘少俊衡

| 桂ICP备2023010378号-4

Powered By EmpireCMS

爱享小站

中德益农

谷姐神农

环亚肥料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感谢潘少俊衡友情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