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网课 > 小学数学

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admin 小学数学 2021-04-23 13:38:29 小学数学探讨争鸣

 

  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的注意指向学习内容,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创设问题情境,把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就容易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如何让预设与生成同步,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必须在创设问题情境上狠下工夫。 
   
  一、选择熟知的生活素材,捕捉真实性数学问题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儿童在相当程度上是受本能驱动的,环境中的诸多因素都在向他们挑战,他们对此感到好奇,并渴望发现,渴望认识,渴望解决问题。《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课始媒体出示“售楼广告”:各位顾客,县城繁华路段现有新房出售,每平方米3600元,欢迎选购,欲购从速。 
  师:如果你爸爸打算买一套房子,你最想了解什么问题? 
  生:买一套房子要花多少钱? 
  师:买一套房子的钱与什么有关系? 
  生:与房子的面积有关。 
  师:楼房通常是什么形状的? 
  生:长方形的。 
  师:那么,怎样计算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呢? 
  生1:用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摆。(有几个学生笑了。) 
  生2:用尺子量一量。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学习之后,同学们就会计算房子的面积了。 
  以现实生活中的“售楼广告”为素材提出问题,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感受到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从而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模拟多维的生活空间,生成挑战性数学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这就要求设计的问题要有挑战性,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思考空间的大小首先与问题设计有关,条件的呈现方式、解决问题步骤的多少、解题方法和结果的开放程度都会对学生思考空间产生影响。例如: 
  师:我们班要到连成冠豸山游玩,应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呢?(租车、吃吃饭、门票、安全、卫生问题及所需总费用……) 
  由于组织这次旅游涉及的范围广,学生思考的空间大,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一定开放性,问题解决的效果如何,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下面是租车问题的预算。 
  师:下面是客运公司提供的有关信息。 
   
  师:你能设计乘坐出租车方案吗?(全班同学和老师计40人。)(学生活动,汇报结果。) 
   
  师:三种租车方案,你喜欢哪一种? 
  生1:我选择方案Ⅰ,价格最便宜,不浪费。 
  生2:我选择方案Ⅱ,2辆普通客车,每辆所剩人数相同,老师很好安排,还可以放东西,多出的座位可以让晕车的同学躺着,价格也较合理。 
  生3:我选择方案Ⅲ,租6辆小客车虽然价格稍贵,但比较方案,坐着比较舒服。 
  正是因为创设了具有一定刺激、诱惑性的情境(去冠豸山旅游),问题具有挑战性(设计出效果较好的方案),学生思维空间大,得出不同的见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穿越思维的“狭道”,直指数学问题核心 
   
  创设问题情境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考能力。例如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教师出示一幅情境图:校门口开了两家书店,A书店热闹非凡,生意兴隆,B书店门庭冷落,生意清淡。 
  师:看了这幅图,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1:A书店和B书店一共有多少人去买书? 
  生2:去A书店买书的比去B书店的多多少人? 
  生3:A书店比B书店平均每天多售出多少本书? 
  课堂气氛非常热闹,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提出了十多个此类问题。开始时,教师还很耐心,一直用鼓励的目光看着学生,不时还点头表示赞许,但过了五六分钟,教师就不耐烦了,终于打断了学生的话,说:“你们提的都是需要计算的问题,想一想,还可以提出什么不需要计算的问题呢?”学生面面相觑,不知道老师是什么意思,两三分钟后,教师指着板书“统计的初步知识”说:“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可以提什么问题呢?” 
  生1:我们可以统计去买书的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 
  生2:还可以统计书店里的书的种类。 
  教师看实在引导不出来,只好自己说:“因为A书店调查了学生需要书的情况,所进的书适合学生们看,所以生意兴隆;而B书店事先没有进行调查统计,所以生意不太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统计,说明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情况,就是因为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忽略了问题的针对性。上例中“看了这幅图,你想提什么问题”与统计相距甚远,学生提问题自然不能说到点子上。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注意抓住一节课的核心和关键,注意为学生多提供一些数学知识的“原型”。(上例)在学生思维走进“狭道”时,教师可以这样处理:同学真爱动脑筋,提出这么多问题,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这两家店地点一样,为什么生意不一样呢?其实这里有很多数学知识呢,我们一起分析一下。 
  生1:可能是书的价格不一样。 
  生2:可能跟书的质量有关。 
  生3:可能两家书店进的书种类不一样。 
  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一引,尽管两家书店生意不同的原因很多,但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事先要进行调查了解读者喜欢什么书。现在,假如你是B书店的店主,你首先要做的是什么,这样自然把问题引向了“统计”。 
   
  四、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创设融情性数学问题 
   
  问题源于情境,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能够调动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挖掘教材情感内涵,创设富有情感、思维、技能三位一体的数学问题,有利于激起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欲望,健全学生人格,发展学生思维。一是可以把教材中的主题图与童话故事结合,创设故事情境。如教学“比多少 ”时,结合主题图,饶有趣味地讲《小猪帮小兔盖房》的童话故事,这样情景交融,学生非常感兴趣,很快就能说出图中各种物体的数量,体会出“谁跟谁比”、“同样多”或“谁多谁少”等知识,同时受到从小乐于助人的情感熏陶。二是把情景图与易读易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3/60183.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潘少俊衡

| 桂ICP备2023010378号-4

Powered By EmpireCMS

爱享小站

中德益农

谷姐神农

环亚肥料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感谢潘少俊衡友情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