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网课 > 小学数学

让学生的操作实践由执行“指令”走向自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片段与反思

admin 小学数学 2021-04-23 01:31:04 小学数学片段赏析

 

  [案例]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片断。
  [教法一]
  在进行复习铺垫之后,教师要求学生用尺子量出课前准备的1平方分米正方形的边长。
  生:1分米。
  生:10厘米。
  师: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生:1平方分米。
  师: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生:100平方厘米。
  师:同样一个正方形,怎么出现了两个数据?说明什么?
  生: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接着,教师要求学生把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上,看能摆多少个。(学生动手操作,摆正方形。)
  生:我把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先沿着大正方形的一条边摆一排,又沿着它相邻的一条边摆一排,发现一排能摆10个,共摆了10排,这样就能算出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上能摆100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
  师:通过拼摆,你发现了什么?
  生: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最后,教师小结:通过测量、计算、拼摆,谁能说出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
  [教法二]
  教师出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个正方形,你能否大胆猜测一下,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生:我猜可能是100。
  生:我猜可能是1 000。
  ……
  师:你有什么办法来验证你的猜想呢?请你认真思考一下,动手试一试。
  学生有的用尺子测量起了正方形的边长,有的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上摆,有的轻声讨论起来。教师来回巡视,不时参与小组的讨论。
  在一番自主活动之后,教师让学生到讲台上讲解、展示自己的思考方法和探究过程。
  生:我和同桌是用计算的方法。先量出这个大正方形的边长是1分米,1分米也就是10厘米,10×10=100,所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生:我们是用摆小正方形的方法。在这个大正方形的一条边上能摆10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正好能摆10排,1平方分米上一共能摆100个1平方厘米,所以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
  [反思]
  两种教法中都有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两种操作实践活动在形式上很相似但却有本质的区别。在“教法一”中,学生虽然被调动起来,不停地随着教师的指令动手操作。可是,如果仔细分析,学生的行为实际上是对教师指令的被动回应,他们并不清楚为什么要进行这些操作活动。这样做,看似让学生观察与探究,实质上仍然停留在“告诉事实,验证结论”的水平,学生的思维活动投入量明显不足,多数学生只有行为的参与而缺少认知参与和积极的情感参与。
  而“教法二”的设计更具探索性、开放性和自主性,教师先引导学生提出大胆猜想,然后启发学生:你能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吗?此时的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心理状态,当然会兴趣盎然地投入实践活动。在整个实践活动中,目标是明确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结论是待定的,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见解,自始至终是积极主动的。在此期间,学生不仅获得了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在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学习了研究问题的方法,学习了怎样与同伴合作交流,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的培养得到了落实。
  动手必须与动脑相结合。如果学生的操作实践变成了简单执行教师的“指令”,变成了一种机械的模仿与复制,只需手的运动而无需脑的兴奋,那么它的功效将会大大降低。操作实践,需要一种积极探索的心理状态,需要一定的思维空间和思维坡度,需要深刻的观察、想象、假设、推理、探究等高层次思维活动的加入,需要由指令性向自主性转变,从而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数学思维活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3/58398.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潘少俊衡

| 桂ICP备2023010378号-4

Powered By EmpireCMS

爱享小站

中德益农

谷姐神农

环亚肥料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感谢潘少俊衡友情技术支持